心理健康资讯

见不得别人好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2017-06-04 14:04:33 来源:
分享:

生活中、职场上如果他人比你好,你能忍受吗?心里是酸溜溜的吗?如果看到他人穿名牌、开好车,心里就突然空落落的,语气、表情都变得不自然。这说明你得了1种心理疾病:见不得他人好。

人的天性引发妒忌心理

生活中,人们看到他人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常常会认为他人过得比自己好,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感觉,从而产生妒忌。在妒忌心理的作用下,不同性情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人遭到鼓励,发愤图强;有人会自责,自信心受打击;也有人谨慎眼,见不得别人好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内心不平衡,背后使坏,让他人不顺,见不得别人好也是一种心理疾病,也就是俗语说的“扯后腿”;还有人拿他人的成功来指责亲近的人,比如妻子数落老公“赚得没隔壁老王多”,从而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总之,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大多是妒忌心理在作怪。固然,这类心理的存在是正常的,是人的天性使然。

历史传承带来不安全感

传统文化让他人的“好”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过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生活是多数国人的寻求,“1亩3分地”带来的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现在,见不得别人好也是一种心理疾病,房子、车子和孩子成为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当看到他人具有更多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优秀的孩子时,不安全感就被触发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数次民族危亡加深了这类不安全感。现代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资源有限,并且分配不公,让国人将这类不安全感转化成仇富心理。种种缘由将见不得他人好这类心态深植国人心中,构成1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基因”。

推荐阅读:最恐怖的心理疾病盘点

毛病教育固化不良知态

深植国人心中的不安全感让家长担心后代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能取得更好的待遇,乃至没法立足。所以,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拿他人家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希望孩子能扬长避短。这类做法让孩子产生抵牾心理,乃至更深的妒忌。不公道的传统教育方式是滋生“见不得他人好”心态的沃土。

总抱着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的心态,不但自己活得累,也让身旁人不舒服;不但侵害团队士气,还会让自己被团队排挤。这类心态在特定社会时期和社会变革期会加重。随着社会发展,这1社会心理势必渐渐削弱。比如,“80后”的不安全感就比他们的父辈弱很多,所以才敢拼、敢闯,勇于在1座陌生的城市打拼。但每一个人总难免被这类心态影响,可以试试下面几招。

首先,对照是需要的,但攀比要不得。要给自己设定适合的对照目标,比如拿自己和名人比,肯定比不过。比较好是自己和自己比,现在的自己是否是比之前有进步,今天的自己是否是比昨天更努力等。

其次,遇到不公平或因某些小事心态失衡时,要尽可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让他人的“好”成为自己不开心的导火索。可以试试深呼吸,及时告知自己“他人好只是我认为的好”、“人人都有1本难念的经”、“天下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等。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努力了,就可以具有自己的成功。

最后,和亲近的人交换要掌控好度。有人喜欢被鼓励,有人则希望被鼓励,见不得别人好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否则,对前者盲目吹捧,对后者吹毛求疵,效果适得其反。

见不得他人好也是1种心理疾病,竞争要得,但是攀比要不得,1定要保持心理健康,正确面对和他人的差别,要知道满足才能常乐。

推荐浏览: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撒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