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拍毕业照的时候,都是规规矩矩站在老师们的身后,而老师们则会坐在第1排。不过,现在的娃娃们拍毕业照简直就是“5花8门”,乃至有些弄笑。那末这类恶弄毕业照的行动其心理秘密是甚么呢?心理健康专家这就来给大家揭秘。
烈日炎炎,荷花盛开,又是1年毕业季,各地高中又出现“6月飞书”的场面,大学毕业生更是拍摄各种弄怪照片,跳西湖、裸奔,层见叠出。类似的现象还有“中国式”过马路和“打砸日系车”事件,这些都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上的“去个性化”理论来解释。
“去个性化”指的是,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致使自我意识削弱、责任感丧失,进而出现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动。处在这类情况下的人更有勇气,却容易失去理智。“去个性化”行动的出现有两个外在条件:1是身份的藏匿性,即大家混在人群中,谁也不认识谁;2是责任的模糊性,即法不责众。举个例子,1个人肯定不敢在校园中裸奔,由于身份无处可藏;1群人裸奔,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即便被捉住,也不是只有自己被惩罚。由于群体能产生1种强烈的兴奋感,而毕业季的校园环境很喧闹,大家都很兴奋,情绪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煽动,这类疯狂而又刺激的情况就极可能产生了。
因此,当类似事件产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疏散人群,让身份的藏匿性被下降,群体的责任转化为个体承当责任。对个人而言,要时刻保持自我觉察,谨记个人原则。
固然,我们不能说“去个性化”是不好的东西,它也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例如,有的孩子性情不但脆弱,而且胆小怕事,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情,那末“去个性化”就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功效。只要坚持利用,就能够渐渐的改变自己的性情。
相关新闻
上一页:认为自己很强 都是优越感惹的祸!
下一页:命运被性格决定?错!寿命才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