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资讯

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怎么来的!

2017-05-20 12:00:08 来源:
分享:

中国1直以来的看客现象都非常的严重,虽然说喜欢凑热烈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只是为了看过瘾,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冷漠的对待,那末就成了1种应当遭到谴责的行动了,那么,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怎样来的呢?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当两支侵犯军拿中国老百姓砍头取乐时,就诞生了很多看客。他们不在意砍头的对象是谁,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怎么来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害的是自己的同胞,只要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鲁迅先生认为,这些人多半愚昧、迷信,相信被杀者是咎由自取。在这类心态的驱使下,乃至有人笃信,拿馒头蘸他们的血吃能治病。正是在这样1个烽火纷飞的愚昧年代,低级看客们诞生了。

中级看客诞生在抗战时期,看热烈已不单单局限在部分愚昧的民众里,还存在于某些抗日部队中。这些部队面对日军进攻,多采取消极抵抗策略。在他们看来,抗日本钱太大,为什么要先上自己的部队呢?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把主要的抗日工作交给友军去吧!他们不但能看到最新最激动人心的“战争大片”,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怎么来的,还能保存实力,坐收渔利。

时至本日,国家昌盛、民族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到达史无前例的高度。但看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网络、智能手机的辅助下,将看到的“大片”随时随地分享给他人。而见义勇为反而被敲诈的事件层见叠出,也为当代高级看客的成长提供了温床。

信奉“多1事不如少1事”

看客泛滥,首先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有关。在“中庸”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枪打出头鸟”、“明哲保身”等,无1不让国人信奉“多1事不如少1事”。

其次,中华5千年1直以皇权为基础,导致崇拜权威的民族潜意识深植于国人内心。因此,中国人习惯察言观色,喜欢见机行事,遇到突发事件时,只要大家都不出手,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怎么来的,自然不会有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

再次,中国人普遍怀有乡土情结,与之相对的是,虽然很多人在某座城市打拼多年,乃至安居乐业,但心却很难与之融为1体,不能把这座挥洒过汗水的城市当作家。这类“过客心理”让人对这座城市里的人和事报以冷漠的态度。

最后,人在做事前会推敲本钱和代价,特别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时。当友善的行动得不到鼓励,乃至会侵害本身利益时,人们就会思考自己的行动是不是值得。从本质上说,这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因此,社会缺少对公益行动应有的保障,奖罚不分明,也滋养了“看客心态”。

制度完善是问题根源

看客日渐增多,危害自不待言。1方面,这会减少间接互惠行动。间接互惠指的是,假定见义勇为的人得到应有的嘉奖,就会促进类似行动的产生,进而,总有1天,曾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类似的帮助,在全社会构成良性循环。另外一方面,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和距离感,乃至让全部社会处在1种“人人自危”的状态。

看了上面的介绍我们会发现,在中国这类看客心理1直都是存在的,同时也是反应1个人情冷暖的现象。同时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的1种反应,因此这也告知我们心理问题实际上是最容易左右我们言行和为人处世。

分享: